焕若列星 | 和孩子一起读《史记》

 

(一)

读史记两个月有余,我还是时常讶异于自己竟也有对历史如此沉迷的一天。学生时代诵记的代际、人物、事件,在脱离了考试评量之后,才真正展现出它的魅力。

也许在愈发惶惶不安的时刻,故纸堆中隽永的力与美,才真正显现出来。2020年疫情宅家期间我拿起《论语》;2021年陷入万事皆休的晦暗,是《史记》向我伸出了一只手。

阅读,真的是讲求 Timing的玄妙缘分。2021年 9 月,始于一个奇妙的契机,我开始又听又读又查又讲,时而夜不能寐,但仍感到幸福:在心绪晦暗的时刻,这些史载人物的激荡一生,带给我情绪上的振鸣;与孩子相处的时光里,我们讲史记故事、作人物评议,是有趣的言谈质料;再到开发线上读写项目,我自然选择了这一论题:少年读史记。

 

共读也好、陪伴也罢,固然有理性的参与,但情志的灌注,才是我愿发起共读的最初原点。我的角色像是领航员,如果不曾走进腹地、我又怎能有底气当个好向导?读写课程怎么设计、怎么上好一堂又一堂阅读课依然是迷人的研究课题;而对我来说,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模式之外,还有个更大的存在:好奇与热情的真实流露、展现彼此思考的路径,以及学生拥有相对自主的学习决策空间。

因而,阅读课之前,必须有教师个人的阅读——投入的、喜欢的阅读;继而调动元认知,反观路径、梳理脉络;搜罗、整合、筛选……我先把我的拿出来,更希望听听你是怎么看的、怎么想的。

(二)

什么要读史记?我们如何读史记?始业课上要说明的这两个问题,我更愿意从自己为什么会把目光投向《史记》,开始说起。

那是一封难辨真伪、扯人心肺的绝交信。

李陵以五千倦兵对击十万人马,等不到援军,战败被俘。身陷孤寒北境,本想假降再伺机报效汉朝,却接到三族遭诛的消息。与李陵时空重叠的是苏武。苏武壮年出使、遭牵连被扣押,坚贞不降、绝地求生,十九年后才获释回到长安,写信劝李陵归国。曾为同僚的两人,早就在路口选择了各自不同的方向。

在这封回信中,李陵陈诉挣扎而决绝的心路:我虽怀报国之心,汉朝却杀我全家,即便是您,回去后也没得到应有的待遇啊。我是不会回去了,你不必再多言。虽然说着「盼望着北风捎来你的讯息」,但两人都知道:此生不再有交集了。

不知满怀灰心的李陵要多久才知道:就在他战败降敌之时,当众人纷纷皇帝面前诬陷他叛变之时,朝中有一位史官兀直站了出来,为素昧平生的李陵发声辩护。

不料,皇帝雷霆大怒,一场惨烈的灾祸降临在这位仗义执言的史官身上——这位史官就是司马迁。在《史记》中,司马迁录下了李陵的祖父李广:一个同样奋战在边境沙场的射箭手、真诚耿直、也同样失败失意的飞将军。甚至,司马迁把李广列位在卫青之前,尽管后者是地位显赫的人生赢家,但司马迁有他自己的准绳:什么是成功?什么是失败?什么是伟大?什么是卑贱?什么东西,不应该就这样被遗忘?

在王侯将相的耀眼光环之下,司马迁不愿湮灭那些微弱却倔强的星辰。

 

(三)

李陵、苏武、李广、司马迁……儿时零星听来的民间故事苏武牧羊、李广射石,与中学时代死死背下的课文报任安书,交汇在一起。再往下,牵扯出张骞、汉武帝、汲黯、卫青、霍去病……好比手中有一卷丝线,引针在书中穿梭串联,就能看到他们的悲欢轨迹是如何穿透书页,与诸位他人打过交手、又远离。

这些人物群像组建出了一个时代图景,让我们理解、也让我们发觉:原来课本上冷冷淡淡记叙的时地人事、经济社会、军事文教……扁平的标签底下竟有如此的质地纹理!人物或历史,不是只依附着年份数字、朝代更迭而存在,他们曾在这片大地上真实活过。

单独地观察一颗星星,孤悬的光点形不成图景和意义;最早把目光投向浩瀚星空的古人,哪里晓得什么体积、密度、自转周期?但他们多么富有诗意!用不存在的线条给星星连线,还描绘出火神、猎户、银河、天鹅……不知不觉间,他们破译了人类学习的秘钥:连线、结网,讲故事、建图景。

我们读史记,就从这最初的起点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