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球再出发:以设计为方法

读写、设计、共创

作别了番禺区东怡二街,我把工作室搬到了这里,白云山东麓的一间小房间,推开门迎面可见青山。欢迎你,星球2.0。

broken image

依然要有在灯下围坐、读读写写的活动——读写总是我们得以满足好奇心、探奇广阔世界的天线。与此前的关键词「阅读、写作、创造」相较,一个重大的新变化是:我决心在长年广(fen)博(xin)的横杠上,画下一笔竖线:设计。

broken image

说起来,我作为一个「设计师」并不是件新近事。

从2014 年 10 月从出版单位步入教育领域后,我的职场名片是一公斤盒子的教育(产品)设计师。运用策划图书的内容能力去发想一款主题盒子,让我顺利通过了面试筛选;等到岗就职,同侪口中的「设计思维」是什么、如何像一个设计师工作、那些迷人而纷杂的主题要怎么把握……统统使我每天的大脑飞速盘转、急欲赶上步调——胜负欲调人生,好奇心治百病!一开始,当然是与「好看」有关……共创协同的场域契合了我内在的精神需要,成为学习者则是最大的复利。

朋友圈记录了设计项目进程中的点滴

如今回望,庆幸自己在职场转换的节点,选择了「设计师」的标签,这个身份归属令我获益良多。

首先,我变为一名不折不扣的学习爱好者、一个问题解决导向的人、走在路上会下意识地竖起观察的触角;

我发掘并发展出一些关键的底层能力,像是:在讨论中迅速建立结构、理出线索,用视觉化的方式表达想法,能host一场场讨论会和工作坊,乃至与同事老板及合作伙伴共商和同步……

最后,把「教育」的滤镜叠加上去——对我而言,这是最滋养、最有意思的部分。我的工作对象时不时转化为我的导师。不管是做教育还是做母亲,我的亲身体验总能时时验证这一点:只要一个大人肯俯身去聆听、观察、追随儿童,就不怕缺乏崭新活泼的视角。孩童清新的头脑、尚未被框住的想象力、对规定规则发出的天然质询,总是很好的提醒:跳出盒子,放眼未来!

然而,仅仅出于直觉,是不够的。设计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,离不开想象、连接、协作、发散-聚敛、调查、理解、选择、构造、测试、修正、阐释、展示等一系列思维基础设施;

在设计的疆界里,鲜明的个人标签与社会的良好发展可以合奏共鸣,你从所有经历的总和,萃取出关注的驱动问题、有能力共情同理他人的境遇,窥见一个观察世界的视窗、找到撬动系统的小切口;

设计着眼于未来的愿景,通常不存在唯一的最优解。一趟只能无限逼近的旅途,势必要比那些有确定解法的答卷,更需要遇挫后的复原力和冒险的勇气。

未来的两三年,我将会「以设计为方法」,开启新一轮的探索。一边整合过往的作品和项目经历,提取出适合实践的策略、工具,一边持续关注基于设计素养(Design Literacy)的实践——这既是我给自己定制的教育计划,亦是(作为小组织的)星球去探索教育的新探针。

broken image

期望,在不久的将来,不管是我们自己还是年轻一代,都能开启对于真实世界的触角、找到与之交互的小小切口,积极去响应真确的问题。
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